河北文明网 唐山文明网 
相关信息
· 【文明标兵】点赞!路北区乔屯...
· 2022年7月“时代新人·河...
· 【道德模范】善行无疆!为牛佳...
· 【道德模范】学习模范典型--...
· 【道德模范】牛佳田--用自己...
· 路北区关于第八届唐山市道德模...
· 关于第七届路北区道德模范候选...
· 第六届路北区道德模范推荐候选...
· 不负党和人民重托——第三期全...
· 坚守初心汇聚磅礴伟力——习近...
魅力路北
· 【我们的节日·元宵节】路北区...
· 唐山市举办元宵节家庭文明建设...
· 【新生活·新风尚·新年画】路...
· 路北区2024年1月份第二期...
· 关于第三届路北区文明家庭名单...
· 关于第八届路北区道德模范名单...
· 路北区10月份第四期“周文明...
· 路北区开展“关爱社区老人,谨...
· 路北区10月份第三期“周文明...
道德模范 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道德模范

耄耋夫妇助学40载:“我吃过那种苦,知道那种滋味”
来源:中国文明网   发布日期:2019-4-30   编辑:路北文明网
 

 “包爷爷——陆奶奶——”

  2019年4月17日,一名女子敲开了94岁的包斌和88岁的陆一军老夫妇的家门。这名女子叫杨为林,是老夫妇20多年前资助过的一名学生。人生好比白驹过隙,时隔20多年后,他们又一次相见,当年的花甲老人已经步入耄耋之年,花季少女也已经成了中年母亲。泪眼相拥的瞬间,阔别多年的祖孙温情重新被唤醒,两位老人数十年默默资助寒门学子的事迹也再次引起社会关注……

包斌夫妇居住的小区。中国文明网 王欣舒摄

  “常愿寒门多学士 无悔衰躯蜡炬残”

  1949年,包斌在江苏盐城的苏北华东大学读书时加入了革命队伍,在苏南军区文工团,他遇到了一生志同道合的伴侣陆一军。夫妻俩携手报效军营,戎马生涯二十载后,于1969年双双转业地方工作,躬耕杏坛吐撒蚕丝数十春,直到离休。无论在哪里,两人总是夫唱妇随、琴瑟和鸣。

包斌和夫人陆一军在家中的合照。中国文明网 王欣舒摄

  两位老人一生勤俭节约,近20年的从教经历,令他们心头一直存有一份执念,就是要尽己所能,资助贫穷的学生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他们就开始了捐资助学不平凡历程。多年来,但凡听闻有学子因经济原因致使学业难以为继,包斌夫妇立马就会伸出援手。家里的钟点工家庭经济困难,他们不停地给她涨工资,资助她的儿女读完大学。有一次,包斌听说有个卖油条人家的孩子上大专交不起学费,就给他们送去了一万元钱。还有一次,包斌得知老家宿迁农村小学有一对双胞胎男孩,父亲因病去世,母亲一个人支撑家庭,每学期都交不起学费。包斌二话没说,立即决定帮助兄弟俩,一直供他们念完初中。至今,包斌家中还留着当年兄弟俩写给他们的信件:“一个学期一个学期过去了,是你们的无私资助,让我们可以留在美丽的学校……我们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了,争取都能考上重点高中,下学期给你们寄学习奖状。”

  1994年,包斌夫妇通过报纸,了解到阜宁县芦蒲乡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杨维玲(杨为林)的境遇。杨维玲出生于1980年,失去父母的她与兄妹三人,从小跟着伯父长大。早些年,伯父从部队复员回家,因为没有什么专业技能,只能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。后来,他又要肩负养育三个侄儿侄女的重担,生活过得十分艰辛。杨维玲上小学时,伯父已经年迈,经常没钱交学费,因此只能是上一年停一年,尽管她的年龄已比同学大出好几岁,还是一次又一次面临着辍学的危机。包斌夫妇当即决定资助她,他们将学费汇到阜宁县团委,再由团委将钱转给芦蒲乡中心学校,替杨维玲交上了当年的学费。

  就这样,在素未谋面的包斌夫妇的好心资助下,杨维玲得以继续上学。假日里,杨维玲按照伯父的嘱托,带着自家养的土鸡,专程到包老家中表示感谢。她告诉包爷爷陆奶奶,自己的亲哥哥在县城打工,打算看看包爷爷陆奶奶后就去哥哥那里。包斌夫妇心疼小姑娘长途颠簸,执意挽留她在家里住几天。杨维玲拗不过他们的真诚和善意,便留了下来。那几天,包斌夫妇像对待亲孙女一样对待她,给她包饺子、做各种好吃的,带她去外面玩,给她讲各种有趣的故事。杨维玲说,那几天是她此前从来没有过的开心日子。分别时,陆奶奶骑着自行车,亲手把她送到哥哥身边,才放心地离开。此后,杨维玲在给老人写信中,都是以“孙女杨维玲”落款,老人一直资助到她小学毕业。

    这是1996年暑假,杨为林给包老夫妇写的一封信,也是他们20多年前的最后一次联系。信中落款是“杨维玲”,因户籍登记过程中的原因改成了“杨为林”。资料图片

  后来,包斌夫妇去国外帮忙照顾孙子,他们之间失去了联系,但包斌夫妇心中仍然时常惦记着杨维玲。无奈,因为杨维玲在之后的户籍登记中名字被登记成“杨为林”,老人回国后没能再联系上她。

  20多年过去,沉甸甸的岁月不只将包斌夫妇从花甲老人变为了耄耋老人,也将杨为林从花季少女变成了一位14岁女孩的母亲。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走过这些年,茫茫人海中,他们再次重逢时,见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包爷爷陆奶奶,杨为林仿佛回到了年少时的岁月,虽然一片漆黑,但是两位老人用爱心为她点亮了前行的灯。她无比感慨地说:“包爷爷、陆奶奶对我的帮助,我一辈子记得,我永远都感谢他们。”她还说,自己下次要带上丈夫和女儿一起来看二老,没有他们曾经的无私帮助,自己也许此生就是个“半文盲”。

  当被问到是否与其他受过资助的孩子保持联系时,包斌夫妇摆了摆手说,“几乎没有。”朴实善良的包斌夫妇,对于那些贫困的学子,从来都只是慷慨资助,不计回报。

  包斌说:“我在求学时吃过那种苦,知道那种滋味。”陆一军说:“受教育和不受教育的差别太大了,只要我们有能力,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帮上一把,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”2010年,85岁高龄的包斌写下一首诗《寄语同行》,其中“无悔衰躯蜡炬残”“常愿寒门多学士”深情表达出他们教师生涯的无悔和对贫困学子的殷殷期盼之情。  

  栉风沐雨三十年 不忘初心报党恩

  包斌夫妇的事迹在当地引起热议,受到大家交口称赞。面对褒奖,包斌夫妇给出了“不忘初心”的答案。

  1949年入伍后,包斌就提出过入党申请。因为家庭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,在政审要求极为严格的年代,包斌入党的心愿很长时间一直没能实现。但他始终坚持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,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默默无闻地资助贫困学生,帮助他们渡过生活和学习的难关。这样一直坚持了三十多年。“我是农民出身,曾经历过很多困难时期。我的孩子是国家公派留学,是国家为我培养出来的,现在孩子都长大成人,我们理应把钱还给国家。再说工资打到账户里总感觉受之有愧,捐给需要的孩子们去完成学业,也让我们的心情轻松了许多。”包斌带着满脸慈祥满足地说。

包斌家阳台上的旧柜子。中国文明网 王欣舒摄

  1987年,包斌在离休之前,终于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。离休后,他帮着老年大学工作人员修改诗歌稿件;汶川地震、阜宁风灾时,他分别交纳了4000元和1300元特殊党费;夫妇先后资助30多名贫困学子,总额达10万元……2018年5月底,夫妇俩又把数十年辛苦攒下的100万元积蓄全部捐赠给盐城师范学院,设立助学基金,让学校替他们寻找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。包斌说:“作为一名离休共产党员,我做人做事更得严格要求自己了,虽然我在岗位上做不了什么,但社会上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尽我所能。”

夕阳下,陆一军在自家小花园散步。中国文明网 王欣舒摄

  “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,那个年代重男轻女,女孩子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。听说我们学校女生多,受资助的大部分都是女生,我更加开心。”陆一军说,“感谢学校帮我们完成了多年来的一个心愿。”

  三十多年积极入党,三十多年捐资助学。这与众不同的三十年,于二老而言,或许只是阅尽千帆后的云淡风轻;于我们旁观者而言,却传递出他们的不忘初心和坚持不懈。

  诗意醉晚霞 巧手竞芳华

  自1949年相识,包斌和陆一军已经共同生活了70年。他们的感情,既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路风雨,也经受了一个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岁月洗礼。作为工薪阶层,他们的收入不算高,但他们以一颗拳拳赤子之心,既保持着别具情调的生活品质,也笃行着润物无声的善行义举。

包斌老人在朗诵自己写的诗。中国文明网 王欣舒摄

  经历过穷苦的年代,夫妇俩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。他们认为,衣服只要合身,就可以一直穿下去;器物只要能用,就应该一直用着。陆一军喜欢摄影、侍弄小院子里的果蔬花草,包斌喜欢看书、写诗,还出了诗集,也是个心灵手巧的人。上高中的时候,因为家里穷,买不起衬衫,包斌就买来几尺布,照着衬衫的样子裁剪,然后一针一线把布缝起来。

包斌为夫人陆一军修过的老花镜。中国文明网 王欣舒摄

包斌巧手修过的水瓢和网兜。中国文明网 王欣舒摄 

  二老的晚年生活虽然朴素,却充满着诗情画意。如今,在他们家中,随处可见的是经过包斌修理的小物什,断了腿的眼镜、歪斜的小木凳、普通水瓢……在他的巧手摆弄下,用胶布和细线包着的眼镜腿平添了一股文艺腔调,用木条钉好的板凳腿既稳定又增加了几分不对称的美感,加了把柄的水瓢在阳光下显得颇有古旧范儿……他们对待生活的怡然,对待生命的超脱,也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

  “感谢包爷爷和陆奶奶对我的资助。毕业以后,我会去边疆支教,当一名教师,把他们对我的这份爱心传承下去。”盐城师范学院受资助的柴姓学生如是说。

  “包斌、陆一军夫妇,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用实际行动传授了爱党、报国的教育初心,是我们身边的榜样,学习的楷模。”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如是说。

  2019年3月,包斌、陆一军夫妇荣登“中国好人榜”。

  记者手记 

  为什么这屋子里的一橱一柜,园子里的一草一木,都是那么普通却又不那么简单。是这对平凡夫妻对生活的赤诚热爱,赋予了它们不平凡的气息。

  他们凡事自食其力,不因年纪渐长而依赖他人太多帮助;他们生活朴素,吃穿用度能省则省,却大方地捐资100万给贫困学生;他们简单纯粹、大公无私,只希望帮助更多寒门学子接受教育,把钱用在对社会有益的地方;他们谦虚低调,直言“早知道会有这么多人关注这件事,我们应该把钱分批捐出去。”可爱又真挚的话语中蕴涵着大公无私的温度,塑造出崇高理想信念支撑下的筋骨,彰显了经历过困难和战争时期的老一辈的时代表情,让人动容和敬佩。

  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,88岁的陆老师始终保持军人坐姿:只坐了沙发的三分之一部分,背挺得很直,双腿平放,双手放在腿上。当老伴说话时,包老师永远是一边静静地听着,一边憨憨地笑着,有时不知所措的手还会在一边找点什么事儿做着,朴实又可爱。20年军营生活对二老的影响巨大,转业后,包斌夫妇不仅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坐姿,而且还延续着部队里的生活习惯和朴素作风。谈起把钱捐给学校的原因,陆老师说:“年年都有春天,人也有青春时期,可我没有童年,更没有幸福的童年。战争年代大炮在头顶轰鸣,那个时候的很多人没有办法接受教育。现在生活太幸福了,是其他国家、其他时期没有办法比的,年轻人要多珍惜。”质朴浅显的语言,是一位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人对年轻一代的嘱托,也是两代人为传承优良美德而进行的接力。

  从与二老的交谈中,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坚定。他们的可贵之处,并不仅仅在于捐款的次数和金额,更在于发自内心的情怀和不计回报的付出。他们身上彰显着始终不忘的初心和承诺。作为人民教师,他们对于孩子有着本能的培育和爱护之心;作为亲历过贫困年代、求学路途多坎坷的知识分子,他们对于贫困学生有着天然的爱护和关切之情。他们捐出的不只是100万,更是教育者对下一代的深情与对祖国的大义;他们期盼的也不只是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寒门学子,更是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一份绵薄之力。

 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,也是包斌入伍参加革命工作70周年。一对纯粹的伉俪老兵,一对低调的杏坛眷侣,亲历新中国筚路蓝缕70年,他们见证着中国号巨轮扬帆万里,他们为这艘巨轮奉献了自己,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感到尤其珍贵而有力量,折射出了新时代“中国好人”的道德光辉,激励着后辈将好人精神发扬光大。

  谦谦君子,一生助学,这就是包斌夫妇。(中国文明网记者:陶恒、王欣舒 视频剪辑:林和)

 

打印本页】   【关闭本页

Copyright © 2012-2015 路北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唐山市新华东道55号 联系电话:0315-3724062
冀ICP备12015101号-1 技术支持:文豪科技
360缃戠珯瀹夊叏妫娴嬪钩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