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中心城区,路北建机制、重管理、送服务,精心呵护文明之花。
长效机制培植文明之花
文明在于长效,建设在于机制。
今年伊始,路北区制定出《2012年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任务分解表》,包含377项细节内容,基本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内容。分解表下发到全区34家相关单位和部门,按照职责,对标达标。过去很多人认为“文明”是个软指标,看得见摸不着,但这个观念在路北已经彻底被打破。
路北创新督查考评机制,将文明城建设工作纳入全区各单位、各部门“一把手”考核内容,坚持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,出台考核办法。该区组成联合督查小组,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开展经常性的专项督查,督促整改;组织市民代表、青年志愿者组成文明城市义务督查队,开展社会化的督查工作;通过公开电话、入户走访、调研座谈等形式,加强舆论监督。
2011年10月,为加强文明城建设的日常监管,路北区投入1000余万元,成立城市数字化管理中心,将诸多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统一起来,推动城市管理“一盘棋”。对交通秩序、环境卫生、社会治安、市容市貌、集贸市场、窗口服务等城市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,有步骤、有重点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。今年以来,城市数字化管理中心接各类案件1000余件,处置率达99%。
完备的制度建设提高了创建工作的科学化、常态化、制度化、规范化建设水平,“文明”在路北开始生根发芽。
精细化管理浇灌文明之花
“我们要从每一个细节入手,让路北区的城区环境干干净净、利利索索。”这样的共识,在路北区已经达成。
机场路街道祥富里社区内,整洁的道路,优美的环境,到处绿树成荫。而在居委会门前的提示牌上写着:“明天上午9:00,社区组织义务清扫,欢迎居民朋友自带工具踊跃参加。”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林静介绍说,在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,祥富里社区摸索出一套由社区党总支部协调、居民代表、社区工作站共同参与的“三位一体”的社区管理模式,形成互联、互补、互动的基层工作新平台,各项社区服务得到切实落实和延伸,文明城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在社区生根、固化。
精细化管理城市,也要精细化服务人民。目前,路北区以社区为中心,整合服务资源,健全服务体系,创新服务方式,开展社区卫生、文化、困难群体帮扶、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便民利民服务。以东大里社区为例,该社区建立了占地200平方米的“一站式”标准化服务大厅,把各项公共事务如计生服务、法律援助、劳动就业、民政优抚等工作转移到服务大厅进行业务整合,让来办事的群众减少了登门次数;社区96%的下岗职工通过社区扶助实现再就业;谁家老人有个头痛脑热,自有“社区家庭医生”上门诊疗……和谐文明之风已渗透到社区服务的点点滴滴。
“流动商户之家”“外来工之家”……这些个体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,但作为群体却一直游离于社会的边缘。在路北,随着这些系列特色之家陆续成立,处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开始融入城市主流社会,真正感受到了身为城市一员的幸福感和归属感。
志愿服务绽放文明之花
7月24日下午2时,光明街道工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片区内李大爷打来的电话,说老伴儿头晕恶心。主治医师张隽二话没说,背上诊疗箱,骑上电动车,不到三分钟就赶到了李大爷家,为李大妈量血压、测心率、检血糖,断定基本正常后,又再三叮嘱李大妈平时加强锻炼、少吃油性食物。这种“不出社区见专家”全新医疗服务正是路北区在全区推行的“片医化”管理机制,首创“社区家庭医生志愿者服务团队”,投入2930万元,为6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硬件设施,成功打造“15分钟就医圈”,创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无缝隙管理模式,志愿服务深入千家万户。这是路北区推行社区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。
这区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弘扬“学习雷锋、奉献他人、提升自己”志愿服务理念的有效途径,建立起老年学雷锋、巾帼学雷锋、医疗卫生学雷锋等8支志愿者服务队伍,志愿者人数超过6万人,占常住人口数的10%以上。志愿者队伍中有3人被授予五星级志愿者称号。通过榜样的带动,志愿者人数逐年递增,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。
同时,这区以推行学雷锋活动为抓手,从志愿服务需求出发,从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服务目标出发,组织开展交通文明劝导服务、网络文明志愿服务等各类专业志愿服务,以确保志愿服务体系常态发展,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添薪加火。
以机制培植,以管理浇灌,以服务绽放。这里,成为了一个文明之花赛过花香的城市。 |